众所周知人的一生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觉的,那么睡觉的时候最经常出现的就是做梦,我们对梦很熟悉,不过,我们真的对梦了解吗?我认为即使梦千奇百怪,也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回想一下你是不是会做一些坠落的梦;抑或考试梦;还是梦见死亡等恐惧的梦。那么你想了解自己的梦吗?

古今中外对梦的看法各不相同,我国很早就有周公解梦,心理学界也很重视梦的分析,作为心理学工作者,我对梦的兴趣也是从心理学对梦的分析开始的。

精神分析鼻祖弗洛伊德就很重视梦的解析,在他的名著《释梦》中表示:梦是潜意识欲望的表达和实现。以下是他对梦的一些理论解析,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直接略过此段。如果感兴趣的多看一眼也无妨。

(1)梦是一种有意义的心理活动。“它是一种具有充分价值的精神现象,而且确实是一种欲望的满足”,“梦的内容是在于愿望的达成,其动机在于某种愿望”。

(2)梦所表达的愿望是与潜意识欲望相联系的,表现了人们不允许自我意识到和在清醒状态下不允许被表达出的潜意识动机。这些动机大多数是一些非理性的欲望。这些欲望多来自于受到压抑的人的童年生活和童年创伤,这些欲望在白天受到意识的控制和压抑,并没有因此被消除,借助于睡眠时人的自控和监督能力的减弱,这些欲望便乘虚而入重新复活。 与其说梦是像一般人所谓的对将来的预示,不如说是对过去经验的回忆,梦是过去经验特别是儿童时期那些被压抑和排斥的潜意识欲望的复活。

(3)梦是潜意识欲望的表达,但这种表达不是肆无忌惮直截了当的,是经过修饰改装过后的表达。睡眠状态中,意识像一个审查者或监督员,虽处在迷糊状态但并没有完全消失,如果遇到比较强烈的刺激仍然会发挥作用保证睡眠的进行,为了逃避审查,潜意识欲望必须乔装打扮蒙骗过关,才能在梦中出现。 梦是本我被压抑的力量与超我的压抑力量之间的一种调和和妥协。 鉴于此,梦被分成“表层的显梦”和“深层的隐梦”,梦的意义被分成“显梦”和“隐义”。前者受到理性,意识,道德原则所形式化和修饰化(梦的改装),后者是这些形式和修饰所掩盖的真正愿望和本质。

(4)梦中潜意识的表达冲动受到意识的沉默压力所克制,所以梦就不得不采用一种秘密的语言。梦中出现的影像就像是一张简短而不含感情的密码电报,尽管它记载了丰富的资讯,但必须借助于一定的编码规则和采用专业的解码方式才能进行解释和理解。

(5)梦对愿望改装的工作方式

A 凝缩:显梦为了逃避意识对欲望的监督,将隐梦的内容进行了压缩精简,排除了许多隐梦的相互联系的内容,形成了一个新的更概略的片段,或者是从多种愿望中挑选了某个部分重新组合为一个新的梦的内容。

B 转移:指显梦将隐梦的主要部分或中心动机放置到不为人所注意的边缘,或者被当做无关紧要的部分而逃避审查。

C 象征:指显梦不是直接而是用一种替代物的方式来间接表达隐梦的意义。

作为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荣格,对梦的解释也是很透彻的,一生释梦无数,对梦的解释也有着与弗洛伊德不同的地方,他认为梦是沟通意识与潜意识的有效的途径,是将潜意识的反应或自发性冲动传递给意识的正常现象,梦不存在着伪装,梦中的一切都应该是正正当当、真有其事的东西,只是我们不了解梦的语言而无法理解梦而已。荣格认为梦有两个功能,一个是补偿;另一个功能是预示未来。

之所以会在推荐《梦知道答案》这本书时会介绍这两位大人物,是因为在心理学史上,只要提梦的解析就不得不提一下这两位关于梦的解释的始祖级人物,武志红老师的这本书,也很大一部分是在这两位大咖的理论基础上进行释梦的。

现在书归正传,回到文章的重点《梦知道答案》这本书上,本书通过介绍我们经常会做的几种梦的类型,真人真实梦境的再现,及梦的解释之后当事人的结果反馈来告诉我们梦是如何告诉你答案的。

我为什么会对此书情有独钟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书中涉及到的几个典型的梦(比如梦见死亡、梦见考试、梦见感情受挫、梦见家庭变故、梦见工作不顺等)我几乎都做过,做的最频繁的梦就是考试的梦,有几次也梦到了死亡。武志红老师认为最了解你的梦的人就是自己,所以,我也很关注自己的梦,通过梦也能更好地了解自己,正如前几天我写的那片文章《梦会告诉你答案》就是在这本书的启发下对自己的分析得出来的。我写完后对自己的了解更深了一层,也就没有再做类似的梦了,我认为是梦感到它的表达目的已经达到,没有必要在做类似的梦进行提醒了,这也间接告诉我们,如果你一直在做类似的梦,不妨静下心来问问自己,梦是要告诉你什么呢?为什么它一直要如此提醒你呢,相信当你领会到其中的深意之后类似梦境就自动消失了。

梦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它就像一个资源一样,如果能够合理的利用,将会为我们的生活锦上添花,那么这么好的资源我们可不能白白浪费掉啊。当然如何利用,开始的时候我们可能不熟悉,那就需要使用手册,我感觉《梦知道答案》是一个简单明了的使用手册,对你了解自己的梦会有很大的帮助的。无论是书,还是梦,都是工具,是能够更深入的了解自己的工具,因为只有做到了解自己,才能知道自己的需求,也才能知道如何关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