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听说过一万小时定律吧,当年畅销书《异类》作者格拉德威尔告诉我们: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地努力。只要经过一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
说实话这些话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确实安慰并鼓舞着我,我告诉自己,来访者没有留住,是因为我还没有达到专家的程度,我这离一万小时还远着呢?所以需要继续努力。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是在山东书城,我每隔一段时间会去那里看看有什么新书与畅销书,虽然从来没有买过,不过,对于了解新书那里还是很好的地方。
《刻意练习》这本书是躺在畅销书行列的,但是不同于那些成功学的书名那么吸引人,只是因为看到了作者中有一位是心理学家,出于职业的原因,拿起来翻了一下,这一番就翻到了对一万小时理论的质疑的文字,这种质疑对我是有影响的,这让我认知出现失调了,就像一直信奉的东西突然被人推翻的感觉。为了让认知协调,决定仔细阅读一下,不看还好,一看就被吸引住了。
推翻我的信条太多,在此仅列举几条:
1.一万小时定律,努力十年,你就可以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
2、天赋很重要,有些人生来就适合做什么一些职业。
3.我是音盲、机械盲、数字盲。
4、自病症一般都是某方面的奇才等等。
这些我之前深信不疑的东西,都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解释,而且是让我信服的解析。
我感觉一本书的重要程度不仅在于他给你多少的知识,还在于他为人打开的视角。因为它,你可能重新接纳了一些东西,重新对一些事情给予思考分析。这就是一本好书。
推荐好书的方式,我认为可以是罗列书中的内容,别人从中可以看到此书是不是我需要的,或者是部分内容是自己需要的然后决定看不看。还有一种推荐就是从自身的角度说一下对书的体会,谈一下这书带给自己的影响。这种方式比较个人化,生活背景,文化层次等的不同,都会产生很大的区别。比如我认为非常好的书别人可能根本就不屑一顾,或者我自认为对我的冲击性很大,但在别人看人早就是常识一般的知识。
当我纠结要不要写这本书的推荐的时候,我看了《摔跤吧爸爸》,看完后就想起了这本书的内容,特别的切合。《摔跤吧爸爸》中,爸爸通过对两个女儿的训练,将其培养成优秀的摔跤选手。这是根据真实的故事改编的,可信程度很大,而在《刻意练习》中,也同样讲述了一个类似的案例,讲述了父母将自己的三个女儿培养成象棋大师的案例。
章节的标题是《成为优秀人物的路线图》,我们来看看他们培养三个女儿成为女象棋大师的路径与《摔跤吧爸爸》(以下都简称爸爸)中培养孩子成为女摔跤选手的路径的相似与差异。
背景:三位女象棋大师的父母是心理学家,在孩子出生之前就决定要做一个实验,该实验是只要正确的培养任何一个孩子,都可以将其变成天才。后来他们选择了将三个女儿培养成象棋大师。当时国际象棋是男人的游戏,女选手被认为是“二等公民”,有句名言很好的揭示了当时女子国际象棋比赛的现状,被描述为:女性去布道,就好比狗用后腿走路,通常情况下做不好,但如果你发现它真的能走,你就会感到吃惊。
《爸爸》中,爸爸的动机很明确,我就是将孩子培养成优秀的摔跤选手,不过当时他选择的是儿子,事与愿违,命中无儿,几个闺女的出生创造了爸爸的传奇,也创造了印度女子摔跤史的传奇。
相同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处于同样的女子被严重不重视的时期,创造了同样的奇迹。
路径分析:这也是《刻意练习》中成为杰出人物的路线图。
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产生兴趣。
大人可以以一种好玩的方式向孩子介绍他们以后最终从事的职业或领域;然后大人给孩子大量的时间、关注、鼓励。可以以成就为导向,教给孩子自律、刻苦、负责任等一些价值观。
这一点女象棋大师的父母是这样做的,效果很好,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对象棋的兴趣。
《爸爸》中这一阶段做的不是很理想,我们看到的是爸爸的强制,完全是用父亲的权威在强迫自己的女儿做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这导致了孩子的逆反,出现了各种反抗,给我们提供了负面的教材。
第二个阶段:变得认真。
这个阶段才是刻意练习的开始,这个阶段就是寻找专业的老师开始自己的专业培训,这个时期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无论之前学习的动机是父母给予的还是成就为导向的,此时都要转化为孩子自己内心的动机,否则,刻意练习的枯燥与艰辛,让孩子坚持下去是很困难的。
正如文中所说的“监管父母和导师可以采取很多的方法来激励孩子,但动机必须来自孩子的内心,否则,它不会长久。那些长大后成为才华横溢的艺术家的孩子,有着“自加燃料、自我激励的动机来从事繁重的工作”,尽管他依然需要父母和导师“情绪和技术的支持”。
三位女象棋大师暂且不说,因为他们父母就是这样做的,为她们找到了导师开始训练象棋,为了达到好的效果,也会采取一些措施,例如只有练习完成了才能够去玩耍等。
来看《爸爸》,两个女儿经过反抗挣扎没有改变父亲的决心,她们从十四岁就嫁人的小伙伴身上看到了父亲对自己的爱意,父亲冲破传统观念的决心与压力。当小伙伴告诉她们,父亲把她们当成了一个正常的人看待,并对她们抱有这么大的期望是,姐妹两人的内心都发生了变化。第二天的训练开始的很早,因为这是她们主动的,不再是逼迫性的了,动机成功的转化了为发自内心的了。
第三阶段:全力投入。
这个阶段兴趣、动机都有了,就开始了撸起袖子努力干的阶段。这个阶段也是需要技巧的,找领域中最优秀的人来当导师是最好的,只有优秀人才更清楚如何变得优秀。
《爸爸》中,爸爸是全国摔跤冠军,他作为两个孩子的老师是可以的,因为他可以给予这个领域中最优秀的东西。姐姐变得全力以赴是在父亲带她去尝试与男子开始比赛的时候,尽管第一次她输给了对方,但却激起了她全力以赴的决心,从此练习更加的刻苦,更加的全力以赴,也开始慢慢走向了成功。
第四阶段:开拓创新。
正如书中所说,创新者几乎无一例外地在各自的领域或行业中工作了很长的时间,已经成为杰出人物,然后再开始开辟新的天地。
三个女象棋大师在象棋领域不断的创造奇迹,说明了他们即使成为了领域的大师后依然没有放弃训练,甚至在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创新。《爸爸》中,姐姐最后在国际比赛中关键一摔的几率之小,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这可以看做是一个创新,只有在无数次的训练之后,这种高难度动作才有可能做出,这与之前父亲,姐姐无数次的刻意训练也是分不开的。尽管电影中在最关键的时刻安排了这一摔,可是她摔的合情合理,让我们观众没有一点的违和感。
这个杰出人物的路线图是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地方。在我看完《爸爸》之后又得到了验证,正如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的著名论断:给我一打儿童和我所需要的环境,我可以把他们培养成我所想要的任何类型的人。
尽管杰出人物的路线图很清晰,很明确,可是杰出人物还是很少很少,因为刻意练习的枯燥,让自己永远走出舒适区的艰难是违背了人的本性的。
看完这本书一个月了,看完《摔跤吧爸爸》也两个星期了,决定写这篇文章也好久了,这次落实,就是因为我不想走出自己的舒适区。
《刻意练习》告诉我们,时刻警惕自己的自动化行为,时刻询问一下自己的状态,长时间处于舒适区的我们需要给自己一点挑战,大脑对于处在舒适区之外却离得并不太远的“甜蜜点”上的挑战,改变最为迅速。
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挑战区,逐渐提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