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在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心理学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很多心理大家都很看重一部优秀影片在心灵疗愈中的分量。学习心理学,一些优秀的心理电影是不得不看的。因为电影本身就是一种投射,首先是导演的投射,其次是观众自己的投射,同样一部电影,每个人看到的是不一样,感受也很不同。观众看到类似问题不止自己有,原来很多人也会出现这种问题啊,这样就会有种轻松感与陪伴感,同时榜样的力量也很大,如果电影传达的是正能量的话就会无形中疗愈了很多人。

我最近特别喜欢看老电影,《东京物语》是一部距今有62年的黑白老电影了,看了后感触很深,后来看到《电影疗伤》一书中对这部电影的描述感触很深,以下摘自本书的一部分:

《东京物语》这部在2005年11月被票选为电影史上最伟大的100部电影的第七位的影片,讲述了一个大家庭中两代人的故事。这部影片上映于1953年,距离现在已经62年的时间了,亲情与疏离,挚爱与义务,死亡与孤独,在一桩桩观众再也熟悉不过的平常小事中缓缓铺展开来。

这是一个普通日本家庭的故事,但也是所有家庭的故事,无论你我他,都有可能在影片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影片背景为日本战后的混乱时期,当时人民正拼命努力摆脱贫穷,整个社会都面临转型。影片中乡下的父母赶去城里看儿女,却被推来搡去当作包袱,然而老夫妻对儿女没有一句怨言,就像中国的父母一样,但是他们坐在樱花树下寂寞的身影,却令人潸然泪下。

影片的中后部分,母亲的死亡也没有改变儿女的冷漠自私,或许那的确是时代发展无可避免的变化,但是坐在银幕之前的我们,也许总会有所惊醒吧。深夜,在电脑前静静地看着这部日本老电影,黑白的影像缓缓地展现着那个小岛上的一对老夫妇平凡的生活……

影片结尾时,平山周吉老人枯坐在榻榻米上,影片开始时的那个邻居又在窗口出现,同情地问他一个人时会不会很寂寞,老人幽幽地说:“现在感到每一天日子特别长。”看完后我感到由心到身弥漫的寒意,这就是我们每个人人生的结局吗?看完电影后,久久不能睡去,如果不是考虑到电话的那一端,辛劳的父母已经进入梦乡,我好想立刻打个电话过去,哪怕发发自己的关于工作上的牢骚也好。我相信,他们都不会对此烦躁,甚至满心欢喜地倾听儿女的声音,在想像中“注视”着在他们的眼里永远是孩子一样的脸庞。所以,对于父母还活着的我们来说,趁父母还健在时,去爱他们吧,说出对他们的爱!这是因为,明天或许就晚了,到那时,那些没有说出口的感激的话语、爱的话语将如鲠在喉,使你感到沉重和痛苦,无法解脱!

后来想,为什么对这部电影那么有感触,是因为与现在背井离乡的我很相似,还是我们的社会也面临的如此境地呢?进入而立之年,父母年龄也越来越大,回家的机会也越来越少,只有过年的时候全家老小才能够齐聚,这篇电影让我看了之后的内疚感久久徘徊,正如《电影疗伤》的作者说的,给父母打个电话,哪怕发发牢骚也好啊。庆幸的是,我从高中起就坚持每周必须给父母打个电话,聊学习、生活,也学会了只向父母报喜不报忧,这多少缓解了一些我的内疚,希望更多的人看到电影后没有内疚,因为没有内疚的你相信应该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吧。最后,还是那句话,常回家看看,电影之所以可以疗伤,其实是电影帮我们看到了自己的问题,看见问题才能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