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天鹅》是2010年上映的一部剧情、惊悚片,它描写的是一个双重人格的舞蹈演员的故事。其实,这部影片也算是一部心理片,忘记是谁说过了,最恐怖的电影一般都是心理电影,正如日本有名的恐怖片《贞子》就是一部女主人公个人心理成长的心理片,如果真的明白了影片中的心理意象涵义,电影看起来就不那么恐怖了。

   《黑天鹅》也是如此,之前看过一遍,不过那时候对心理学只停留在理论与课本知识层面,不是很明白其中的含义。现在重新看这部影片,又有了一番新的见解。

   《黑天鹅》主要内容如下:女主人公妮娜作为剧团资深的芭蕾舞舞蹈演员,在竞逐新的角色中成功,随着演出的日益临近,她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新的剧目中演员要一饰两角,不仅要扮演高贵,优雅,稍有胆怯的白天鹅,还要同时扮演妩媚,性感,充满诱惑的夺人之爱的黑天鹅。妮娜扮演白天鹅一点问题都没有,她本身就是白天鹅的化身,美丽,高贵,有些胆怯。可是她无论如何都跳不出黑天鹅的感觉,她勤奋训练,日日加班,动作一丝不苟,可是舞蹈不是一板一眼的动作,舞蹈也需要情感,她甚至连自己的舞伴都诱惑不了,何况是观众呢?随着演出的日益临近,妮娜处于了崩溃边缘……剧团中的另一演员莉莉,虽然舞蹈动作不完美,可是能将黑天鹅的特质跳出来,她是妮娜的最大竞争者。

    事情的转折点是,莉莉去向妮娜道歉的时候带妮娜去了酒吧,嗑药喝酒跳舞时的妮娜多少有了些改变,不再是乖乖女,开始了反抗母亲(一个当了一辈子配角的芭蕾舞演员,一个对妮娜照顾的无微不至的母亲),此时的妮娜,已经出现了幻觉,她幻想出来的莉莉,她的最大竞争对手为了自己获得角色,让她嗑药喝酒跳舞睡觉就是让她错过排演继而取代她。最后演出前期有着失误的时候,想象的莉莉又出现了,妮娜为了自己成为天鹅女王,将莉莉刺伤,自己成功的变成黑天鹅,这是她内心的真实情感,她出色的扮演了黑天鹅,演出很成功,可是最后她也发现了,她伤害的不是别人,是自己想象出来的莉莉,也就是她自己。演出出人意料的成功,妮娜找到了她追求的完美,而代价就是失去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妮娜的双重人格的出现,是一个人过多压抑内心不能被自己接受的一面所出现的。用国内著名的心理学家朱建军的人格意象理论可以解释。

    人格是由子人格构成的总体结构,每个子人格之间大体独立,不过各个子人格之间又是有关联的。我们用意象将人格分解为子人格的过程就是人格意象分解。举个例子来说,一个人可能有十几岁少女这样一个子人格,也有可能有中年白领的子人格,如果我们能够在适当的场合调用适当的子人格出场的话,这个人做事情就会做的很得体。当然,子人格之间有互相喜欢的,也有互相讨厌的,甚至也有不认识的。

    去年风靡一时的影片《头脑特工队》中,莱利有五种情绪掌控,我们在这里可以说她有五个子人格,有乐乐,怕怕,厌厌,怒怒和忧忧,这五个子人格没有好与坏,它们都是我们的一部分,当大家都感觉忧忧没有用,老是惹事想要让它消失的时候,发现没有了忧忧,整个大脑也就支撑不下去了,所以,子人格也是,不会被消灭,特别是当一个子人格过分的偏向一个极端的时候,另一个子人格就会矫枉过正的走向另一个极端,结果就是双方冲突愈演愈烈。

    说到这里,回到《黑天鹅》中妮娜的人格分解。妮娜有一个子人格一定如白天鹅般,她美丽高贵,无辜优雅稍有着胆怯与害羞,这个子人格几乎在妮娜的所有场合都登场,家里,工作中,谈恋爱的时候,妮娜也适应了她的存在。可是,想要演出黑天鹅的妩媚性感甚至诡诈与淫荡,妮娜怎么都无法找到感觉,她的家庭教育,她内心中的白天鹅是无法允许黑天鹅的存在的,然而,越压抑就会越有反抗,黑天鹅此时就越想出来表现,两个子人格在斗争,斗争的结果是在最后演出时黑天鹅终于如愿以偿展现出她的那一面,可是结果却是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那么,这种情况如何化解呢?作为敌对的子人格不会因为扼杀其中一个就将其消灭的,她是我们人格的一部分,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将敌对的子人格之间逐渐化解矛盾,在需要不同子人格的时候就调出其中一个适合的子人格,当妮娜扮演白天鹅这个角色时就让白天鹅子人格出场,当需要演黑天鹅时就让黑天鹅子人格出场,这样才会做到极致,妮娜也可以感受到她所谓的完美。
    作为拥有众多子人格的我们,首先要认清,每一个子人格都是我们自己的,都要做到接纳,当有自己不接纳的地方时,就容易出现极端,而极端是不会被消灭掉的,能够做的就是学会和解,所以,从人格理论来看,想要自我做到和谐,就要学会自我接纳,接受不完美的自己。